正确认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印

通过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市场主导战略、技术内生战略以及产业融合战略等四
大战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正确认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曾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长策智库 GMEP 特约研究员)

内容提要:“十二五”时期,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核
心动力,由此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从国内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突破口;从全球经济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
性新兴产业是当下我国适应国际经济嬗变的重要战略。根据我国产业发展前景,把新一代信
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领域,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高端化、服务化、低碳化和信息化的基本趋势。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宏观与微观、效益与风险以及竞争与布局三
个重要问题,通过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市场主导战略、技术内生战略以及产业融合战略等四
大战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任务。从
供给层面的经济战略出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在这一产业发展战略之下,“十
二五”时期的产业发展逐步呈现出两大政策抓手,一是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推进传
统产业技术改造;二是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其中,鉴于我国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产业优化升级和改造调整过程,积极培育战
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由此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重要环节。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由于外部需求的迅速萎缩,我国整体经济平稳发展受到
了冲击,长期实施的低成本外向型经济模式不断受到质疑,国内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呼声日益高涨。事实上,“后危机时代”背景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极为有利
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出现新的调整,这都要求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首先,从国内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
要突破口。从我国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看,每个时期都有新的主题和突破
口。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增长,但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一直比较突出。
由此,“九五”时期以后,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方针
和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结构调整则成为了我国结构调整任务的中心。“十五”计划则明确
提出了“经济发展是主题,结构调整是主线”。但是,“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国经济
保持了多年高速增长的势头,而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
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在“十五”计划结束时,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相当粗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任务完成情况并不理想。针对这一
情况,“十一五”规划重点强调,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但是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受
到了极大的外因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实施效果不佳。事实上,除了经济增长方式
固化于“粗放型”之外,我国的技术进步方式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缓慢的主要原因。多年以来,
我国积极利用国外资本和国外市场,通过吸收外资引进国外技术,降低使用要素成本的技术,
实现产业链的工艺和流程升级,从而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维持“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
地位。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引进和吸收为主要途径的技术进步方式越来越
难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的需要,技术引进的产业升级效应进入了递减边界,而如何实现
产业的功能升级和产品升级成为当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任务。因此,“十二五”
时期,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
为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

此外,从全球经济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下我国适应国际经济嬗变
的重要战略。此轮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化归
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将“回归”实体经济领域;二是世界经济结构将逐
步“重塑”平衡状态;三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四是世界经济发
展主题将锁定“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对于我国而言,这四个变化意味着国内产业发
展战略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第一个变化要求我国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继续确立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保持传统制造业并促进其实现功能和工艺升级
的基础上,开拓和发展新兴制造业领域;第二个变化要求我国加快从“失衡增长”转向“平
衡发展”,改变现有低水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动态攀升;
第三个变化要求我国加快从“引进吸收”转向“自主创新”,通过功能性产业政策和导向性
产业政策并行实施,加速推进新一轮产业革命;第四个变化要求我国加快从“三高模式”转
向“绿色模式”,从国家层面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和适合发展低
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与投融资市场,促进低碳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变
动的情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必须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实现国内产业调整与
国际经济嬗变有效契合。由此,“十二五”时期,从以前的产业“存量升级”转向“增量优
化”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

 

二、我国产业发展趋势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从理论上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
导向性和动态性四个基本遴选原则。我国是经济后发国家,培育前沿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是“逆比较优势”发展。但是,即使对于我国而言,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选择基准之外,未来
产业趋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必须考虑的层面。从我国产业发展前景来看,把新一代信息
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的主攻领域,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高端化、服务化、低碳化和信息化的基本趋势。

首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技术高端化的发展趋势。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特别是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参与全球分工的程度逐步加深,对外垂直贸易
分工程度较之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 50%;同时,贸易结构有了较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中
的工业制成品占比达到了 95%左右。但是,我国参与全球分工的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劳动力
成本优势,低成本的竞争模式使得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始终处于低端地位,价格贸
易条件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这直接危及我国未来产业的持续发展动力。究其原因,我国很
多原材料技术以及制造业装备技术都受制于人,难以有效掌控全球价值链的生成和延展。由
此,产业发展高端化成为未来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而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成为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两个重点领域。

其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发展趋势。相对于人均 GDP 近 4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而言,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因素,主要表现是是物质资本密集的第
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而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低。目前,我国服务
业占 GDP 比重较小,仅为 42.6%,而国际上比较发达的国家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一般在
70%以上,低收入国家也维持在 51.1%的水平。服务业是引领和推动全球技术创新和经济持
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产业发
展的服务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层面。对于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和老龄化
问题日趋突出的我国而言,以生命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先导的健康服务业代表了我国生活服务
业的发展方向,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则代表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基于这些考虑,生物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们是链接先进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关联性产业领域。

同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投入低碳化的发展趋势。2000 以来,我国产业发
展呈现出显著的重化工业化的特征和趋势,以能源、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电子和建筑材
料等行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大大超过了同阶段我国 GDP 的平均增速。
随着重化工业的加速扩张,我国能源消耗年增长率一直维持着 10%左右的高水平,资源环
境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而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化石能源大量消耗为动因的碳排放逐
步增加,人的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此,产业“重型化”和生活“高碳
化”是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低碳化成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低碳产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节能环
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个重点。

此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融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
所面临的环境有很大不同,我国的工业化是在电子信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进行
的。但是也要看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差距。首先,我国信息产业
近年来的发展明显慢于工业总体发展的步伐。2005 年以来,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一直
低于工业总体增加值年增长率;其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全等同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和工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信息化水平滞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不高,已严重制约了我
国整体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增长质量的稳步提升。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
段,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世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为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
化促进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机遇。因此,新一代信
息技术成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极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注意的三个重大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这意味着发展这类产业
要走出一条和传统产业发展不同的路径。在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和现实战略抓手,这则意味着此类产业发展具有更加宏观的经济意
义。鉴于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注重宏观与微观、效益与风险以及竞争与布局三个
重要问题。

第一,从宏观经济角度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微观发展。虽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
一个中观产业层面的问题,而其操作更是具有微观技术层面的特点,但是对于我国现实情况
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短期平稳增长和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首先,从短期
经济平稳增长来看,近几年的经济刺激政策促使我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率先复苏,主
要投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四万亿巨额投资形成了对经济的有力拉动。未来一段时间,为
了防止经济出现下滑或波动,积极财政政策很难在短时间内退出。而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空间
的收窄,仅以民生工程作为主的投资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的短期平稳增长。因此,加强在战略
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将成为近期我国国内投资需求的主要拉动力量。与此同时,从长期角
度来看,经历了 30 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包括资本深化、技术引进、体制改革以及城镇化和
工业化等在内的诸多经济增长因素开始逐步进入“效应递减”期,我国潜在增长率开始逐步
下降。从长期经济增长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长期推力和关联效应强的特点,很有
可能成为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必须站在宏观经济的全局角度审度培育
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并在实际产业发展过程中重视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
动作用,注重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产业培育的积极作用。

第二,从经济效益角度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特征。不论从宏观国家层面还是微
观企业层面出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都具有较高的风险系数。在国家层面,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意味着需要巨额的研发投入,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和市场两个不确
定性的特征,具有较大的经济风险。同时,在微观层面,企业同样面临着技术和市场的不确
定性;而由于存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两个方面的正外部性,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
还面临着“先发劣势”的风险。在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风险尤为突出。
首先,作为后发国家,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之发达国家并不具备优势。我国长期采取
的是“经济跟随”战略,即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承接国外产业转移推进国内工业化,在技术
创新和引领产业发展方面既不具备优势也不具备经验;而随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危机后
纷纷采取措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与此同
时,在我国知识产权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微观企业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巨大的成本
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过程变得崎岖而复杂。因此,鉴于以上两个层面的风险,我
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遵从经济规律,不能冒进盲从;要从现实和长远经济效益出发,
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适度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从良性竞争角度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从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任何
产业都经历了一个从创新发展、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发展的过程。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少数掌
握新产业技术的企业进行较小规模的生产;随着技术进入成熟期以及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越
来越多的企业介入生产,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集体生产;此后,随着产业“优胜劣汰”规律发
生作用,重组兼并开始大行其道,产业进入了最终集约化发展的阶段。对于我国而言,“十
二五”时期,各地区已经开始大规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目的是想以此拉动地方投
资,创造“升级版”的“GDP 增长崇拜”,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
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出现传统产业的投资“潮涌现象”。这
种恶性竞争的结果是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明确的主线,产业形成有效产能之
后,可能会陷入低层次竞争,不是靠技术赢得市场,而仍然是靠价格占据市场。因此,必须
要引导各地区根据当地的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地方特色的产业领域,形成布局合理的战略性
新兴产业体系,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物质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率损失。

 

四、简要结语:四大战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的重点任务之一,要遵循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我国现实比较优势,培育产业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实现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而言,在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施以下四大
战略。

第一,着眼长远经济利益,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必须加强国家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过程中的引导功能,尽快形成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明确宏观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
和路线图,引导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促进形成重点突出、差异发展的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促成合理产业组织,实施市场主导战略。必须确立市场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实现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整合,支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方向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成立投资银行和金融控股的公司以及设立投资银行、共同基金、
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多种融资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以
政府投资为主”向以“社会投资为主”的有序衔接;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和有序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有效机制,推动战略性新
兴产业良性发展。

第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技术内生战略。必须加快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以龙头大企业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前端控制”机制,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加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各产业的技术路线图,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
抢占产业链高端环节超前培育和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的
制订权和主导权,进而迅速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的内生形
成模式。

第四,注重产业关联发展,实施产业融合战略。必须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带动
作用,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产业间的
技术互动和价值链接;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软件服务、工业设计、电子商
务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
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