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9th

You are here: 研究与评论 国际关系 “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以邻为友”:兼论对外开放新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以邻为友”:兼论对外开放新思路

E-mail 打印 PDF

在“传统”外部需求萎缩的现实下,我国对外开放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将加快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作为对外开放的主体战略,将沿边开放作为加快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的发展重点,将国际大通道建设作为沿边开放的重要抓手

 

“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以邻为友”:兼论对外开放新思路

曾铮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将有可能从过度依赖外需转向内外需平衡发展。但是,内需的启动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所以如何稳定已有外部需求和创造新的外部需求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对于稳定已有外需而言,IMF今年 4月份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指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五年,作为中国主要外需市场的美国和欧盟,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危机前的 3-4年将明显放缓,加之美国等发达国家振兴国内产品出口的战略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十二五”时期稳定已有外部需求的难度较大。由此,创造新的外部需求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扩大外需的重要战略。而创造外部需求的“终南捷径”之一在于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发展与周边邻国的经贸关系。东北的俄罗斯和东北亚国家、西北的欧亚大陆国家、西南的南亚国家以及南面的东南亚国家都与我国有长期的经贸往来,如果能通过区域内部合作和跨国通道建设继续挖掘这些国家的需求潜力,将对未来中国外部需求的稳定增长提供新的外源动力。为此,必须从贸易主体市场、对外开放区位以及货物运输通道三个基本层次上寻求对外开放的新思路。

一、要重视与周边国家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通过开放沿边城市和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加快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然而,与美国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贸易相比,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关系处于长期的弱势地位。2008年,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0%以上,但是与陆地 14个邻国和海上 6个邻国的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也只是30%左右。如果除去日韩这两个海上邻国,我国与俄罗斯以及亚洲其他邻国的贸易总额占比甚至只有10%左右。从贸易规模来看,我国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开掘。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规模不大的原因有三:首先,我国以口岸为依托的窗口和通道的作用不明显,与周边国家进行双边贸易所需的物流体系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限制了双边贸易的开展;其次,边境地区的制造业没有发展起来,与接壤国家的生产合作不够,相互间经济互补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抑制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对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的政策比较滞后,与边境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双边贸易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国必须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来往作为对外开放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与俄罗斯、东北亚、中亚地区、东盟以及南亚的双边贸易往来,继续探索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加快制定沿边开放新举措,通过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快我国边界地方经济发展,真正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局面。

二、要兼顾内陆沿边开放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制定了“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的对外开放战略,提出要将沿海开放和沿边开放打造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区位思维”一直停留在“沿海开放”之上,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三大对外开放经济圈,它们的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占到了70%左右,东部和南部沿海区域对于沿边地区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事实上,沿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加快内陆沿边开放的基本前提。由此,发展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的关键是提升内陆沿边地区开放水平;而提升内陆沿边地区开放水平的关键是繁荣沿边省份的区域经济。从现有的国家区域战略出发,要加强以下几个沿边区域的经济建设力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一是,逐步启动东北面向东北亚经济圈层的建设,发挥哈大经济带的领头作用,推进图们江区域跨境经济合作区进一步发展,打造统领东北经济发展和面向东北亚的主体骨架;二是,积极培育陇海-兰新开发轴,加快新疆对外开放程度,疏通我国东西经济轴线,依托新的欧亚大陆桥,建立通往欧亚大陆的经济联系带;三是,加快形成西南开发轴,通过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构建与南亚和东南亚等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西南轴线。

三、要加快对外内陆通道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策的失误,我国沿边地区开发比较晚,区域经济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加之我国政府对边境军事安全的考虑,沿边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从地缘条件来看,沿边地区同邻国在地理上存在着很多水陆相通、城镇相联的优越地缘条件,但是没有转化为有利于双方的经济优势。只要加快双方交通通道的建设,这些地理条件就能很快转化为地缘优势,使分割的国内和国际的市场变成邻近的国际市场,由与内地单向联系变成联结国内和国际的中间桥梁。

加快对外内陆通道的建设,实质上就是要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新建,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形成相互通达的贸易渠道。从我国沿边开放的三大经济圈层出发,要重点加快三个通道的建设:一是,建设中国-俄罗斯-欧洲综合运输通道、中国-蒙古综合运输通道、中国-朝鲜综合运输通道以及中-朝-韩-日-俄综合江海联运通道等四大通道建设,形成东北地区“嵌入”东北亚的陆路运输通道;二是,链接新疆区内的南北疆通道、东中西部的中西通道以及横跨亚欧的国际战略通道,通过东西贯通的通道体系,发展面向“三亚”(中亚、南亚、西亚)、沟通“两洲”(亚洲、欧洲)的跨洲交通和物流大通道;三是,继续发展中国-越南陆路通道、中-老-泰陆路通道、中-缅陆路通道、中国-东盟内河航道以及北部湾海上运输航线等五大通道,逐步形成我国向“南陆”和“南海”发展的水路综合运输大通道。

“十二五”时期,在“传统”外部需求萎缩的现实下,我国对外开放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将加快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作为对外开放的主体战略,将沿边开放作为加快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的发展重点,将国际大通道建设作为沿边开放的重要抓手。“以邻为壑,只能保一时清净;以邻为友,可共享互利双赢”,这是诸多思路中的一条。只有秉承“全方位”和“全天候”开放的思维,我国的对外开放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曾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博士,长策智库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特约研究员。本评论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