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 30th

You are here: 研究与评论 国际关系 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

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

E-mail 打印 PDF

金融危机不仅无助于产业升级,而且会强化现有的产业结构,阻碍产业升级

 

 

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

苏庆义 高凌云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深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遭受了较大的外部冲击。中国出口出现巨额下滑,从而影响了严重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所谓危机,既有“危”也有“机”。在中国经济受危机影响的过程中,学术界与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普遍强调了金融危机存在“倒逼机制”。总结起来,“倒逼机制”蕴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中国经济在外需下降较大的情况下转向扩大内需,从而改变中国经济多年来的“外需依赖症”;二是指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许多传统优势产业造成了冲击,从而迫使中国政府考虑产业升级问题。我们在这里主要考虑第二层含义,也就是关注产业升级问题。我们根据自身的研究认为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的第二层含义并不准确,金融危机对于产业升级的意义或许被夸大了。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李嘉图框架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即生产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从长远来看,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产业链的高端,是中国进行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这点毫无疑问,从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也可以看出,中国政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很大。但是,由于保增长促就业的政策目标,中国政府对现有的比较优势产业的依赖性很大,产业升级存在很多较深层次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学术界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会使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产业遭受较大影响,许多低端企业纷纷倒闭,因此,中国政府正好可以借此次危机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让中国制造迈向价值链的高端。可是,果真如此吗?

我们在研究中运用了 Dornbusch,Fisher和 Samuelson三位著名经济学家于 1977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一篇论文。根据该论文的模型,我们可以分析金融危机对不同比较优势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较优势越强的产业抗危机能力越强,受到危机的冲击越小。如果继续探究强比较优势产业抗危机能力强的原因,则可以应用国际贸易的异质性企业理论进行分析。对于不同产业而言,企业的分布状态是不一样的。产业的比较优势越强,企业越集中分布于生产率高从而利润率高的区域。也正是这种分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抗危机能力,很显然,某个产业利润率高的企业越多,抗外部冲击能力越强。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反而会相对增强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产业的地位,使得比较优势不强的产业遭受更大冲击,从而强化中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因此,我们切不可轻易判断甚至夸大金融危机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如果政府不出台相应的政策,仅仅让市场自身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那么金融危机这样的外部冲击并不利于产业升级。

很自然地,我们认为上述分析也对政府自身的政策应对提供了参考。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政府更应该扶持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这不仅仅是为了产业升级,也是因为价值链高端的产业受到的冲击更大。金融危机本身就强化了现有的产业结构,如果政府为了保增长促就业还继续扶持传统产业的话,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得产业升级难上加难。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认为政府在产业升级上的作用强过市场,而是认为政府是推动产业升级必不可少的一环。

因此,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对于产业升级的“倒逼机制”的观点值得商榷。金融危机不仅无助于产业升级,而且会强化现有的产业结构,阻碍产业升级。此时,对于政府而言,将面临保增长促就业和产业升级的两难选择。从短期看,扶持传统优势产业会在保增长促就业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会强化现有的产业结构,使得产业升级相对于不发生危机时更加艰难;但从为了产业升级的长期看,需要给予高端产业相较于不发生危机时更大的扶持力度。而如何出台相应的政策则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如何弥补或矫正已经出台的政策则或许是个智慧问题。

 

(苏庆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高凌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