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04th

You are here: 研究与评论 国际关系 美国在阿富汗:打不赢,跑不了

美国在阿富汗:打不赢,跑不了

E-mail 打印 PDF

在军事剿灭、和谈进程均难有进展的情势下,美国被迫考虑“第三条道路”——与地区国家合作稳定阿富汗形势

 

美国在阿富汗:打不赢,跑不了

王世达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2011 年 9 月 13 日,在“9.11”恐怖袭击十周年之际,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再遭特大连环恐怖袭击,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总部、美国驻阿使馆、阿富汗警察局、安全局等重兵防守的军政要地几乎同时遇袭。塔利班等反叛组织在此敏感时期“不惜血本”发动史上罕见的大规模恐怖袭击,既是为了彰显自身实力,同时也有意借此进一步打击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士气以及阿富汗民众对本土安全部队的信心,为将来卷土重来或以某种方式加入政权增加筹码。

 

袭击规模史上罕见

 

9 月 13 日,至少 5 伙武装分子同时在喀布尔发动袭击。6 名武装分子身穿炸弹背心、手持火箭发射器、迫击炮等重型武器占领喀布尔市一栋尚未完工的高层建筑。鉴于这座建筑距美国大使馆仅有 400 米,在楼顶就可以俯瞰美国使馆和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总部。武装分子至少发射了 6 枚火箭弹,其中 2 枚火箭弹落入使馆区,另有 2 枚击中附近民用设施。同时,若干武装分子占领了位于喀布尔市中心的阿卜杜勒·哈克广场,并与闻讯赶来的阿富汗安全部队展开激烈交火。在喀布尔西部地区,2 名自杀式武装分子袭击了阿富汗警察局。此外,1名自杀式武装分子试图袭击喀布尔国际机场,但在试图引爆炸弹时被安全部队逮捕,并被搜出重达 7 公斤的爆炸装置。阿富汗安全部队随即封锁道路,并与武装分子展开激烈交火。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也出动直升机提供火力支援。此次袭击持续大约 20 个小时,是阿富汗战争开始以来喀布尔遭受的“最长袭击”,共导致 27 人丧生,包括 11 名平民,5 名阿富汗安全部队成员以及 11 名武装分子。事后,阿富汗塔利班在网站上发布声明,宣称对恐怖袭击负责。据称,此次袭击由所谓的“喀布尔攻击小组”具体实施。该小组多次派武装人员成功潜入喀布尔并发动恐怖袭击,其成员来自塔利班、“哈卡尼网络”及“伊斯兰党”等多种极端组织。美国驻阿富汗大使瑞安·克罗克则表示,阿富汗境内第二大反叛组织“哈卡尼网络”一手策划了此次恐怖袭击。不管是塔利班一手策划,还是“哈卡尼网络”幕后操纵,此次袭击以最直观的方式告诉美国及国际社会,阿富汗境内反叛组织的能量绝对不容低估。

 

塔利班展示强悍“肌肉”向美示威

 

为了尽早从阿富汗战争泥潭脱身,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加速向阿富汗安全部队移交防务责任。7 月,国际安全援助部队顺利结束第一阶段防务移交,由阿富汗安全部队接手 7 个地区的防务责任,即巴米扬省、潘杰希尔省、除了萨罗比地区外的喀布尔省、拉格曼省首府曼特拉姆、赫尔曼德省首府拉什卡尔加、赫拉特省首府赫拉特以及巴尔赫省首府马扎里沙里夫。留守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主要任务也由一线作战逐渐转向情报收集、后勤支持、战术指导及人员培训等。袭击发生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表示不会因此改变既定防务移交时间表。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也表示:“喀布尔袭击无法阻止防务移交。阿富汗人接管自身事务的决心不会动摇,而会更加坚定。”然而,阿富汗安全部队在此次袭击中再次暴露出作战能力低下这一“老大难”。例如,在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空中支援下,阿富汗安全部队为了消灭区区数名武装分子竟然花费将近 20 个小时。再如,阿富汗内政部长穆罕默迪 15 日表示武装人员在发动袭击之前曾多次与境外人员进行手机通信联络。阿富汗情报部门若能在得知这一信息后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那么完全有可能避免此次袭击的发生。不难想象,阿富汗民众对本土安全部队的信心再一次遭到重创。

袭击恰逢“9.11”恐怖袭击发生 10 周年。在美国及全世界纪念“9.11”死难者的时候,塔利班针锋相对地发动此次特大规模袭击,旨在彰显自身实力,刺激美国国内反战情绪,给奥巴马施加更大的撤军压力,向美国挑战的意味非常明显。此前,塔利班已经围绕这一关键时间点至少发起了两次较大规模恐怖袭击。8 月 19 日,英国驻阿富汗大使馆文化协会遭汽车炸弹袭击,至少造成 6 人死亡、5 人受伤。在“9.11”十周年纪念日前夕,塔利班派遣自杀式袭击者袭击了美国驻阿富汗东部瓦尔达克省军事基地。袭击者在基地大门口引爆炸弹,将基地外墙炸开了一个直径达 5 米的大洞,并导致 3 人死亡,近百人受伤。此外,鉴于美国试图通过“阿富汗战争阿富汗化”推动安全形势落稳,塔利班还刻意加大了在防务移交完成地区的恐怖袭击力度,进一步打击阿富汗民众对本土安全部队的信心,干扰阿富汗军警接手防务责任,置美军于“打又打不赢,走也不不了”的尴尬境地。为此,奥巴马政府有可能调整其既定撤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放缓撤军步伐,以便在明年 9 月结束前(届时将撤走 3.3万美军)进一步加大对塔利班的军事打击力度。

 

和谈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美国已经认定不可能通过武力消灭塔利班,转而谋求以政治途径解决阿富汗问题,尽早将塔利班纳入政治进程。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软化和谈立场,如不再将“放弃暴力、遵守《宪法》、与‘基地’组织断绝联系”视为塔利班参加和谈的前提条件,转而将其作为和谈的预期结果之后,美国近期再度展现政策弹性,同意塔利班在卡塔尔设立“办公室”,并承诺将给予“政党待遇”,试图以此正式开启和谈进程。然而,美国和谈政策和军事策略配合不佳,在急于和谈的同时却高调宣布撤军时间表:2011 年年底前撤军 1 万,2012 年 9 月再撤 2.3万,在 2014 年底之前撤出所有作战部队,并在 7 月正式撤出第一批 1600 名士兵。这导致塔利班重新燃起“在美国撤军后重新攻占喀布尔”的希望,最高领导人奥马尔在和谈问题上迟迟不表态,其内部“强硬派”则希望联合“哈卡尼网络”保持较高强度的恐怖袭击,或推动美国加速撤军步伐,或为将来以某种方式加入政权增加筹码。鉴此,尽管有传言称美国已经与塔利班高层在卡塔尔等地进行三轮直接接触,和谈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此次喀布尔特大恐怖袭击再一次表明塔利班在战场形势未出现决定性转折之前不会按照美国的意愿参加和谈。

 

美国有可能加速营建地区安全框架

 

在军事剿灭、和谈进程均难有进展的情势下,美国被迫考虑“第三条道路”——与地区国家合作稳定阿富汗形势。在美国的大力推动下,土耳其将于 11 月召开“伊斯坦布尔会议”,着重讨论地区国家如何通力合作,推动阿富汗形势好转,避免恐怖势力威胁整个地区安全。德国将于 12 月召开第二次“波恩会议”,讨论如何弥补 2001 年首次“波恩会议”在阿富汗政治安排方面忽视塔利班以及地区国家作用的不足。此次喀布尔特大恐怖袭击导致美国建立阿富汗问题地区框架的心情更为急迫。但也要看到,这不是美国第一次求助于地区国家。早在 2009 年阿富汗新战略出台之初,奥巴马政府就曾试图借助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的力量取得阿富汗问题的突破,并支持召开一系列阿富汗问题地区会议,展开多轮地区外交,但收效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地区国家在阿富汗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掣肘,严重影响了各方在阿富汗问题上形成合力,例如印度、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政策目标均为排斥对方在阿影响,俄罗斯担心美国以阿富汗为跳板深入中亚、挤压其东部生存空间,伊朗担忧美国利用在阿军事基地袭击其核设施等。因此,将于年底召开的两轮阿富汗问题地区会议也很难取得实质进展。

(王世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所,长策智库 GMEP 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