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策智库网上论坛: 长策网上论坛
分享“非长策智库原创”文章:低碳、金融、发展、企业、监管、社会政策、书评影评、气候变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策智库观点与立场,如希望删除,请联系ChangCeThinktank@gmail.com
Back to Topic List
吴思:评价《决议》要站在历史的高度
Posted 周六, 2011年 09月 17日 By ChangCe
吴思:评价《决议》要站在历史的高度
作者:吴思 时间:2011-09-02 来源: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我三十年前看《决议》的时候,觉得不错,现在看起来,仍然有些地方不错。但是以前看不出问题的地方,现在看出来了。我谈四点看法。
第一点,我重读时有一个困惑,就是依据什么理论框架评价《决议》?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毛泽东思想的角度?自由主义的角度?
《决议》本身的理论立场是坚持八大路线。从“文革”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退到了八大理论。但八大理论还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果我们依据这套理论评论《决议》,恐怕就跳不出来,做不出有价值的评论。如果用自由主义理论,距离《决议》的话语体系太远,很多成绩看不出来。我折中了一下,站在新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立场上评论《决议》。
顺便一说,新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有什么异同?
在经济上,两者都主张市场经济,发展私人资本。大体相同。在政治上,两者都想掌权,但新民主主义是打出来的,民主社会主义是选出来的。掌权之后如何维持政权呢?靠枪杆子,还是靠民众的选票?民主社会主义靠选票。新民主主义强调党和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回避了这个问题。如果不回避问题,明确人民至上,两者就差不多了。
第二点,从新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角度评价《决议》。
一,关于《决议》的理论立场。
《决议》放弃了“文革”理论,回到了八大。所谓八大路线,就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在经济上发展生产力,在政治上发展党内民主和政治民主。对比“文革”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八大理论更加有建设性,更加合乎民意和官意。这是一个进步。
但是,一旦确定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就不大灵了,而市场经济、大包干、民营企业,就会显示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特征。在改革开放的冲击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站不住脚了,八大理论就随之站不住脚了。所以,八大理论虽然有进步意义,在历史上站不住脚,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中共中央已经超越了八大理论,采用了邓小平理论。
二,关于《决议》的内容。
《决议》有很多高明的主张,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先说高明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
《决议》总结说:“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建国以来没有重视这一任务,成了‘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一个沉痛教训。”这个总结很好。《决议》主张:“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 《决议》还要求党在宪法范围内活动。我们知道,这些事现在还没有做好。《决议》提出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国家。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现在是世界第二,四个现代化基本实现了,可是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呢?好像现在的主要任务不是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而是维稳。总之,《决议》的很多政治主张,现在看来还是很先进的。
再说说不到位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
否定“文革”,大跃进和反右,当然不错。但《决议》肯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那个时期的指导方针及基本政策。我们现在看得很清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是成绩,而是失误。否则就用不到改革开放。大方向错了,走得再稳再快也不值赞扬。
《决议》对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批评,也不符合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如果这些批评是对的,后来的改革开放就是错的。
在农村政策方面,《决议》只达到了联产计酬,也就是小包干的水平,没有达到大包干的水平。在工业方面,《决议》还停留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水平。后来,我们知道改革开放的结果,主体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主要的发展动力是民营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在这个意义上,三十年的改革实践远远超过了《决议》的水平。如果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如果现在写这个《决议》,上述评价肯定是反的。
第三点,对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评价。
《决议》概括了这套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这实质上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以后还要进行多次。”
三十年之后回头来看,我对这套理论有三点评价。
1 、毛泽东的判断反了,所以他的理论错了。他防范的修正主义路线,其实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路线。上上下下,确实有一批人想走这条路线。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事实判断正确,价值判断错误。
2 、毛泽东说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下而上发动群众的方法,看起来不错,但是群众起来真正要的是什么?我们知道,农民闹的是大包干,全民闹的是赚钱发财。民众对于官员要求,也跟毛泽东想象的完全相反,他们要求官员支持帮助他们赚钱发财,而不是要求他们高举大寨红旗,坚持大庆道路。
3 、无论选择哪种发展模式,“文革”也好,改革开放也好,民众都希望官员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特权腐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自下而上的民众监督确实是必要的。当代左派吹捧“文革”的时候,为什么有人赞成?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反腐败反特权,可能就是这套理论之中最让现代人动心的地方。
第四点,民主问题。
回顾历史,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一直说民主,一直不能实现民主?从新民主主义时代,中国共产党就强调民主。建国后,八大仍在说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文革”提出了大民主。《决议》否定“文革”,但也主张高度民主。现在,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仍在说民主。为什么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决议》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觉得这个追问很有意义。
延安时期的“窑洞对”可以证明,毛泽东早就知道,民主是走出兴衰循环的正确道路。为什么不走这条路呢?我的看法是:领导人有一种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领导人民抄一条近路,一步跨进天堂。
后来的实践证明,所谓的近路是弯路,领导并不高明。那么,为什么还不实行民主呢?这时候又有利害计算。“利”包括决策效率、政局稳定,后来恐怕还有既得利益。“害”包括各种风险,国家风险,党的风险,个人风险。所以,讨论民主的前景,关键是不同层面的利害计算。
我对搞民主的风险评估是:在国家层面上,如果套用邓小平推进经济改革的九字方针:“允许看、大胆试、不争论”,把最后一条“不争论”改成“可争论”,民间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推动政治体制改革,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全民收益远高于风险和成本。
作者:吴思 时间:2011-09-02 来源: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我三十年前看《决议》的时候,觉得不错,现在看起来,仍然有些地方不错。但是以前看不出问题的地方,现在看出来了。我谈四点看法。
第一点,我重读时有一个困惑,就是依据什么理论框架评价《决议》?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毛泽东思想的角度?自由主义的角度?
《决议》本身的理论立场是坚持八大路线。从“文革”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退到了八大理论。但八大理论还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果我们依据这套理论评论《决议》,恐怕就跳不出来,做不出有价值的评论。如果用自由主义理论,距离《决议》的话语体系太远,很多成绩看不出来。我折中了一下,站在新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立场上评论《决议》。
顺便一说,新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有什么异同?
在经济上,两者都主张市场经济,发展私人资本。大体相同。在政治上,两者都想掌权,但新民主主义是打出来的,民主社会主义是选出来的。掌权之后如何维持政权呢?靠枪杆子,还是靠民众的选票?民主社会主义靠选票。新民主主义强调党和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回避了这个问题。如果不回避问题,明确人民至上,两者就差不多了。
第二点,从新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角度评价《决议》。
一,关于《决议》的理论立场。
《决议》放弃了“文革”理论,回到了八大。所谓八大路线,就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在经济上发展生产力,在政治上发展党内民主和政治民主。对比“文革”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八大理论更加有建设性,更加合乎民意和官意。这是一个进步。
但是,一旦确定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就不大灵了,而市场经济、大包干、民营企业,就会显示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特征。在改革开放的冲击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站不住脚了,八大理论就随之站不住脚了。所以,八大理论虽然有进步意义,在历史上站不住脚,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中共中央已经超越了八大理论,采用了邓小平理论。
二,关于《决议》的内容。
《决议》有很多高明的主张,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先说高明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
《决议》总结说:“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建国以来没有重视这一任务,成了‘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一个沉痛教训。”这个总结很好。《决议》主张:“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 《决议》还要求党在宪法范围内活动。我们知道,这些事现在还没有做好。《决议》提出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国家。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现在是世界第二,四个现代化基本实现了,可是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呢?好像现在的主要任务不是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而是维稳。总之,《决议》的很多政治主张,现在看来还是很先进的。
再说说不到位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
否定“文革”,大跃进和反右,当然不错。但《决议》肯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那个时期的指导方针及基本政策。我们现在看得很清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是成绩,而是失误。否则就用不到改革开放。大方向错了,走得再稳再快也不值赞扬。
《决议》对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批评,也不符合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如果这些批评是对的,后来的改革开放就是错的。
在农村政策方面,《决议》只达到了联产计酬,也就是小包干的水平,没有达到大包干的水平。在工业方面,《决议》还停留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水平。后来,我们知道改革开放的结果,主体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主要的发展动力是民营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在这个意义上,三十年的改革实践远远超过了《决议》的水平。如果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如果现在写这个《决议》,上述评价肯定是反的。
第三点,对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评价。
《决议》概括了这套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这实质上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以后还要进行多次。”
三十年之后回头来看,我对这套理论有三点评价。
1 、毛泽东的判断反了,所以他的理论错了。他防范的修正主义路线,其实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路线。上上下下,确实有一批人想走这条路线。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事实判断正确,价值判断错误。
2 、毛泽东说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下而上发动群众的方法,看起来不错,但是群众起来真正要的是什么?我们知道,农民闹的是大包干,全民闹的是赚钱发财。民众对于官员要求,也跟毛泽东想象的完全相反,他们要求官员支持帮助他们赚钱发财,而不是要求他们高举大寨红旗,坚持大庆道路。
3 、无论选择哪种发展模式,“文革”也好,改革开放也好,民众都希望官员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特权腐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自下而上的民众监督确实是必要的。当代左派吹捧“文革”的时候,为什么有人赞成?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反腐败反特权,可能就是这套理论之中最让现代人动心的地方。
第四点,民主问题。
回顾历史,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一直说民主,一直不能实现民主?从新民主主义时代,中国共产党就强调民主。建国后,八大仍在说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文革”提出了大民主。《决议》否定“文革”,但也主张高度民主。现在,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仍在说民主。为什么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决议》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觉得这个追问很有意义。
延安时期的“窑洞对”可以证明,毛泽东早就知道,民主是走出兴衰循环的正确道路。为什么不走这条路呢?我的看法是:领导人有一种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领导人民抄一条近路,一步跨进天堂。
后来的实践证明,所谓的近路是弯路,领导并不高明。那么,为什么还不实行民主呢?这时候又有利害计算。“利”包括决策效率、政局稳定,后来恐怕还有既得利益。“害”包括各种风险,国家风险,党的风险,个人风险。所以,讨论民主的前景,关键是不同层面的利害计算。
我对搞民主的风险评估是:在国家层面上,如果套用邓小平推进经济改革的九字方针:“允许看、大胆试、不争论”,把最后一条“不争论”改成“可争论”,民间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推动政治体制改革,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全民收益远高于风险和成本。